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静听寒砧,闷欹孤枕,蟾光夜深窥户”,这些词句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碧水惊秋》,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满庭芳·碧水惊秋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疏烟淡月,梦逐芭蕉哀。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少有才名,早年学柳永作词,因不满其词格而改学小令,多抒哀婉情感,熙宁十一年(1078年),秦观进士及第,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丰八年(1085年)被苏轼引为属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为监处州酒税,迁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崇宁四年(1105年),秦观复编管雷州,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词作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动人,多抒发男女情爱、身世感伤,也有咏史、咏物之作,风格纤弱婉转,清丽淡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文辞为苏轼所赏识,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3卷等。
译文:
碧绿的池水在秋风的吹拂下泛起波纹,黄昏时分黄云凝聚,树叶零乱地飘落在空旷的台阶上,洞房寂静无声,斜月映照,我独自徘徊,重阳节又快到了,处处传来砧杵声,催促着人们准备过节,西窗下,风吹动翠竹,我疑心是故人到来。
心中伤感,增添了怅惘之情,新欢容易失去,往事难以猜测,问篱边的黄菊,它究竟是为谁开放?不要说愁绪需要借酒来消除,酒未醒,愁绪已经先回来了,我久久地倚靠在栏杆上,望着疏烟淡月,梦境随着芭蕉的哀怨而飘远。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夜晚的寂静,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思念和愁绪,上片写秋景,下片写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景象和夜晚的寂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词人的孤独、思念和愁绪,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碧水、黄云、败叶、洞房、斜月、翠竹等,营造出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词人通过砧杵声、风吹翠竹等声音的描写,增强了词作的听觉效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情感表达上,词人通过“伤怀”、“增怅望”等词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愁绪,词人还通过“新欢易失,往事难猜”等句子,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词人通过“凭阑久,疏烟淡月,梦逐芭蕉哀”等句子,将自己的愁绪寄托在疏烟淡月和芭蕉哀声中,使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含蓄。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作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词人在秋日夜晚独自徘徊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词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夜晚的寂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思念和愁绪,词人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