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鹧鸪天·代人赋
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以下内容为基于“便休将玉箫花下吹,怕惊回海棠春睡”这一意境的虚构创作,因原句中此两句并未直接出自辛弃疾上述两首明确作品中,但为贴合要求,将构造一首假想的诗词及解析)
假想诗词
海棠春梦
宋 辛弃疾(虚构情境)
月色朦胧夜未央,花影摇曳映轩窗。
便休将玉箫花下吹,怕惊回海棠春睡香。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译文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时间还未到尽头,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映照在窗前的光影也随之舞动,请不要在花下吹起那悠扬的玉箫,生怕那美妙的旋律会惊扰了正在春梦中沉睡的海棠花,让它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
释义
此句通过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呵护之情,玉箫的吹奏本是雅事,但在此情境下,诗人却担心它会打破海棠花宁静的春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对生命之脆弱的细腻感受。
赏析
此句以细腻的笔触,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便休将玉箫花下吹”的劝诫,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怕惊回海棠春睡”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使其形象更加鲜活,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或作于辛弃疾晚年,彼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屡遭排挤,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或许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漫步于花园之中,看到海棠花在月光下静静绽放,心中涌起一股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与珍惜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柔情与哲思的诗篇,以此寄托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