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簪绝缨是一个成语,释义为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或指男女欢会或结交,后亦比喻宽容待人,不计较细微过失或小故,亦指求取贤士,不拘一格。
1、遗簪绝缨的拼音:yí zān jué yīng
2、遗簪绝缨的释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原意是指男女之间因小事而产生误会或隔阂,导致情感中断或决裂,遗簪象征女子失落的头饰,暗示情感的失落;绝缨则指扯断帽带,象征男子决绝的态度或行为,现多用来比喻因小事而引发的情感破裂或关系断绝。
3、遗簪绝缨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见,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夫人兄李延年亦为乐府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孝武故事,皆有悼思,然不能尽之,其后赵婕妤幸,有女弟,上欲立之,又卒不行,而李夫人卒,上乃叹曰:‘乃今知是女子不可求也,嗟乎!造化小儿,真乃戏人。’自是之后,内宠无复李夫人比者矣,夫人病时,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复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有益乎?’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上曰:‘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曰:‘夫人有所欲,且言之。’夫人曰:‘愿赐儿子及兄弟以安处,所以尽妾一身之命,长托陛下。’上曰:‘今当安处,欲有所道。’夫人曰:‘妾愿陛下勿以妾为念,妾所以不死者,欲有所白,恐陛下不听,是以一言半辞,以俟陛下,妾死之后,陛下必有所思,乃能闻妾言。’上曰:‘诺,夫人遂不复言,及夫人卒,上哀痛嗟悼,欲见夫人之貌,又不可得,乃使方士画夫人之形,置于甘泉宫,旦夕望之,而夫人终不可复见,上乃为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奏之,上又自为赋以伤悼之,其后,上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有思,中而叹曰:‘吾行遍天下,独不得见李夫人,李夫人病时,吾欲见,至其门,尚不敢入,今欲见,安可得?’乃使方士作其形,象平时之貌,置之于帐,坐而视之,忽不得见,怛然自失,方士曰:‘神女去矣,不可复得。’上乃起,徘徊嗟悼,至于终日,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见,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后,上复幸方士之馆,方士言:‘上欲见夫人,宜以一方一尺之丝,即见夫人矣。’上乃许之,方士乃设坐,教上居他帐,遥望见夫人之帐,如雾中状,居有顷,夫人遂出帐,坐其旁,上愈更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忽使我心嗟。’上复为赋以自伤悼,及夫人卒后,上稍思念,乃使方士作其形,象平时之貌,置之于帐,坐而视之,忽不得见,怛然自失,方士曰:‘神女去矣,不可复得。’上乃起,徘徊嗟悼,至于终日,其后,上幸雍,至甘泉,使方士画夫人之形,置于甘泉宫,旦夕望之,而夫人终不可复见,上乃伤悼之,乃作赋曰:‘遗簪绝缨,何辞以解悲兮!’”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以“遗簪绝缨”四字成句,但后世根据这段故事提炼出了“遗簪绝缨”这一成语,用以形容男女间因小事而情感破裂。
4、遗簪绝缨的例句:他们本是青梅竹马,却因一次小小的误会,遗簪绝缨,从此各奔东西。
5、遗簪绝缨的成语用法: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形容因小事而引发的情感破裂或关系断绝。
6、遗簪绝缨的示例:在古代小说中,常有因误会或小事而导致男女主角遗簪绝缨的情节,最终通过种种努力才重归于好。
7、遗簪绝缨的近义词:反目成仇、一刀两断、恩断义绝等,都表示关系因某种原因而彻底断绝。
8、遗簪绝缨的反义词:和好如初、言归于好、重归于好等,表示关系破裂后重新恢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