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虽然“茅檐下”并未直接出现在原诗中,但“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与“茅檐下”相似的田园生活景象,可以视为相近的意境,为了更全面地解析这首诗,我保留了原诗的全文,并在后续分析中提及与“一带山如画”意境相呼应的部分。)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初-1297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至泰定元年(1324)间,其戏曲创作方面,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释义:
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远游他乡、漂泊无定的凄苦心境。
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茅檐下”和“一带山如画”的表述,但“小桥流水人家”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与“茅檐下”的意境相近,都体现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而“古道西风瘦马”与远处的山景相结合,可以想象出一幅“一带山如画”的壮丽景象,虽然山的具体描绘不在诗中,但通过整体的意境可以感受到山的存在和美丽。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他在官场并未得志,元贞年间(1295初-1297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在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涯中写成的,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秋思》以其简洁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秋郊夕照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漂泊生涯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