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诫子诗

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下一句是什么?

唐·白居易

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

君看陌上蓬,行止多依风。

心无固定处,随人亦随丛。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译文

如果说到心机深沉会导致祸患深重,那么这并不是因为陶渊明喜欢饮酒,你看那田野上的蓬草,它的行动和停留多是随风而动,它的心没有固定的地方,随着人们和草丛而摇摆。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告诫人们心机深沉会带来深重的祸患,诗人以“渊明好饮”作为反例,实际上是在说陶渊明虽然饮酒,但他的心境是淡泊的,与世无争,与心机深沉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陌上蓬”作为象征,说明那些随风摇摆、没有主见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立场。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心机深沉的危害和淡泊名利的重要性,诗人也借“陌上蓬”的形象,告诫人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要随波逐流,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的个人经历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心机深沉的危害和淡泊名利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来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要陷入心机深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