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霓裳中序第一

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的意思及出处

宋·姜夔

亭皋正望极,乱落红莲归未得,萧萧照水林影,携手便、同坐翠岑烟幂,高歌酒徒稀,况故人、关山千叠,似此新凉夜,轻拢慢捻,总趁哀弦急。

西风信来未?问归期、何时是合,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人共楚天俱远。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姜夔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传世,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在词坛上,创立了清雅词派,史称“姜派”。

译文

站在水边高地远望,红莲凋零,归期无望,萧萧秋风吹动水中林影,携手同坐翠色山冈,云烟弥漫,酒徒都已稀少,何况故人远隔关山重重,在这新凉的夜晚,轻轻地拢,慢慢地捻,总是和着哀怨的琴弦。

西风传来消息了吗?问何时是归期?皎洁的月光染上了香气,更何况那纤薄的罗衣和衣袖,梧桐叶上滴落三更的秋雨,每一滴都像是别离的泪水,调试着宝瑟,拨动着金猊香炉,我和楚天一样遥远。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日景象和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词中“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一句,以月之香、衣之香,映衬出离别之情的浓烈和难以割舍。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离别图,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一句,以月香、衣香为喻,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象,使情感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作于姜夔漂泊江湖、远离故乡之时,他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故乡、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这首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离别之情,表达了他对远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