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叹红尘声利客,向花朝月夕寻妆妇。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其十一

堪叹红尘声利客,向花朝月夕寻妆妇。上一句是什么?

唐寅(唐伯虎),明代

堪叹红尘声利客,向花朝月夕寻妆妇。

花前月下得欢娱,任转朱楼移玉柱。

天清月白雁南飞,楼头人静掩罗帏。

粉面香肩同笑语,花朝月夕暂相依。

作者简介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供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唐寅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五十四岁即病逝。

译文

可叹那些沉迷于红尘俗世、追逐名利的人,只在花前月下寻找美貌的女子,在花前月下的美好时光中寻得欢乐,任凭他们在华丽的楼阁中尽情享乐,天空晴朗,月色皎洁,大雁南飞,夜深人静时,他们放下罗帏,在粉面香肩的陪伴下欢声笑语,在这花朝月夕的时光里暂时相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红尘中的声利客在花前月下寻找欢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诗中“红尘声利客”指的是那些追求名利、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人,“花朝月夕寻妆妇”则揭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即在美好的时光中寻找美貌的女子作为伴侣。

赏析

这首诗以花月为背景,通过描绘红尘中的声利客在花前月下寻找欢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讽刺,诗中“堪叹”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叹息和不满,而“花前月下得欢娱”则揭示了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诗人也通过描绘这些人在花朝月夕的时光里暂时相依的场景,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短暂和虚幻。

在艺术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画面感极强,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连珠体的形式,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连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唐寅生活在明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风气浮躁、追求名利之风盛行的时代,而唐寅本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因科举案而遭受打击,从此失去了进取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苦闷和无奈,他在诗中描绘的红尘声利客的形象,实际上也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