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的关键词“翦烛西窗下,听林梢叶堕,雾漠烟潇”实际上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临江仙·寒柳》,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又:
翦烛西窗下,听林梢叶堕,雾漠烟潇,记取当年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遥。
作者及朝代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抒情俱佳,尤为感人。
译文
(后半部分含关键词的译文)
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听着林梢落叶的声音,雾气朦胧,烟雨潇潇,还记得当年我们携手走过的地方,如今却已水远山遥,难以再见。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寒柳的凋零景象,寄托了词人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愁。“翦烛西窗下,听林梢叶堕,雾漠烟潇”一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感慨。
赏析
纳兰性德的这首《临江仙·寒柳》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词中通过对寒柳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词既具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了人文情怀,特别是“翦烛西窗下”等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更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传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一生情感丰富,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临江仙·寒柳》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孤寂的夜晚,回忆起与心爱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而创作出的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词中的寒柳、西窗、落叶等意象,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反映了他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愁,这首词也体现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才情横溢的词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