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的解释

诗词原文

浪淘沙·秋夜感怀

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的解释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霜冷长河,风高古驿,何处离人不断,长亭旧梦已难寻,空余泪眼望婵娟。

(注:由于“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纳兰性德诗词全文,此处我根据纳兰性德的风格与常见题材,创作了一段包含此三句的《浪淘沙·秋夜感怀》以进行解析,实际历史上,这三句可能并未作为连续文句出现在纳兰性德的任何一首作品中。)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出身贵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但一生情感坎坷,词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与离愁别绪,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边塞的月光映照着征途的尘土,马鞭与帽影随风摇曳,常常感叹岁月流逝,却似乎总是在虚度光阴,试着看看今日这天下,究竟属于哪一家哪一姓的统治。

寒霜覆盖着漫长的河流,古驿站边风声呼啸,哪里没有离人不断的哀愁?昔日长亭边的旧梦已难以寻觅,只留下泪眼朦胧,遥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

释义

“塞月征尘”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荒凉景象,“鞭丝帽影”则形象地表现了行旅之人的孤独与漂泊。“常把流年虚占”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成的感慨。“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借古讽今,隐含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反思。“霜冷长河,风高古驿”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何处离人不断”则直接抒发了离愁别绪。“长亭旧梦已难寻,空余泪眼望婵娟”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当前孤独心境的写照。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边疆风光与旅途见闻,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对时局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无奈与忧虑,词中“塞月征尘”与“鞭丝帽影”的意象,既展现了边疆的艰苦与行旅的艰辛,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常把流年虚占”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下片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前孤独心境的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纳兰性德词风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浪淘沙·秋夜感怀》是虚构之作,但结合纳兰性德的生活背景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诗人对边疆战事、个人命运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纳兰性德身处清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个人情感也经历了诸多波折,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爱情、国家与时代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