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谩目送征鸿,梦劳胡蝶,无计便归去”并未直接出现在这首《鹧鸪天》中,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中常有类似的情感表达,且此词能体现辛弃疾词风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与深情厚意,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直接包含这些关键词的诗词可能出自辛弃疾或其他宋代词人的未广泛流传之作,或有所误记。)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也不乏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译文
傍晚时分,寒鸦点点,满载着离愁别绪,而柳塘边新绿的嫩叶却显得那样温柔,如果眼中没有离别的伤痛,我几乎不相信人间会有白头到老的爱情。
愁肠已断,泪水难以止住,我再次登上小红楼,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明知远方的情人已被重重山峦阻隔,但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地倚靠在栏杆上,无法自拔。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晚日、寒鸦、柳塘新绿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进而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词人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假设,强调了离别之痛对人心的影响之深,以至于让人怀疑人间是否存在长久的爱情。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词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二者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词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词人通过“晚日寒鸦”、“柳塘新绿”等意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词人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假设,以及“肠已断,泪难收”的直接抒情,将内心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辛弃疾在离别之际或离别之后,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愁绪的抒发,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多次离别和迁徙,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深切而淋漓,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深厚情感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