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须知今岁今宵尽,
似顿觉明年明日催。
作者及朝代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不顺,后投身军旅,边塞生活经历丰富,其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与岑参并称“高岑”。
作者简介
高适出身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早年曾游历四方,寻求功名未得,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高适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后辞官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表荐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左散骑常侍等职,安史之乱后,高适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等职,平定永王之乱,以功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晚年仕途通达,但晚年诗风转为苍凉悲壮,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住在客栈之中,寒灯之下孤独难眠,
漂泊异乡的客人,为何心中这般凄然?
要知道今年今宵就要结束了,
仿佛忽然之间就感到了明年的日子已经在催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除夕之夜,身处异乡旅馆,面对孤灯,难以入眠的情景,诗人通过“寒灯”、“独不眠”等意象,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未来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孤独难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一句,以“旅馆”、“寒灯”、“独不眠”三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则通过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
高适的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简单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适早年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除夕之夜,本是家人团聚、欢度佳节的日子,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旅馆,面对孤灯,难以入眠,这种孤独与凄凉的感受,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除夕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