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胡笳曲

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颀

汉家烟碛尽辽西,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此句为后人附会或化用,非原诗直接所有,但基于题目要求,我们将其融入解析中)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晚年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诗名颇高,风格豪放飘逸,尤善边塞诗,作品多描写音乐生活和边塞风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译文

(注:以下译文主要基于原诗内容,对于题目中特别提到的“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一句,将作为化用意境进行解释。)

汉朝的边塞延伸到辽西尽头,汉家将领辞别家乡出征讨伐贼寇,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天子对此也异常赏识,战鼓擂响,大军浩浩荡荡开出榆关,旌旗飘扬,在碣石山间蜿蜒前行,校尉紧急传书飞跃瀚海,单于的猎火照亮了狼山夜空,边塞山川萧条至极,胡人骑兵如风雨般席卷而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生死搏斗,而军营中的权贵们却依然歌舞升平,大漠深秋,草木凋零,孤城落日,战斗惨烈,士兵伤亡惨重,将领们因受到皇恩而常常轻视敌人,尽管已竭尽全力,但关山依旧未能攻克,身披铁甲的士兵远戍边疆,辛苦已久,家中的妻子想必也因离别而痛哭流涕,少妇在城南思念丈夫几乎断肠,征人在蓟北回望家乡空自悲叹,边庭飘摇不定哪里能够轻易度过,遥远的绝域更加荒凉无物,战场上杀气腾腾,三时化作阵云,寒夜里刁斗声声,响彻云霄,战士们相互看着白刃相接,血流成河,他们为了国家而死,哪里是为了个人的功勋?你看那沙场征战多么艰苦,至今仍怀念着像李广那样的将军!

至于“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可理解为:是谁唤起了当年刘琨(字越石)的豪情,让他在月光下吹奏起那哀怨的胡笳,寄托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乱的无奈感慨。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现实,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同情和对理想将领的怀念,诗中“谁唤当年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一句,借用了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刘琨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度。

赏析

李颀的《胡笳曲》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展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中既有对壮丽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刻画,更有对战士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将领的无限向往,通过对比手法,如战士的生死搏斗与权贵的歌舞升平、边疆的荒凉无物与军营的奢华享乐等,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化用历史典故,如刘琨吹胡笳的故事,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但边疆战争也时有发生,李颀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胡笳曲》等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疾苦,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边疆或听闻边塞战事时创作的,旨在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