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的解释

诗词原文

点绛唇·感兴

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的解释

宋·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桃杏依稀,香脸半开娇旖旎,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落日孤城,长掩黄昏鼓,情何限,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苦。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胸怀。

译文

春雨绵绵,云雾缭绕,带着愁绪,但江南依然被赞誉为美丽之地,水边的村庄,渔人的市集,升起一缕细细的孤烟,天边的大雁,远远望去,行列整齐如同缀连,回顾我一生的经历,此刻凝视远方,又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心情呢?

桃花杏花隐约可见,花朵半开,娇艳旖旎,它们原本是随着春天而来,却又不肯随着春天的离去而消逝,落日映照下的孤城,黄昏时分鼓声悠长,情感无限,倚靠在栏杆旁,正是如此凝聚着愁苦。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春雨、水村渔市、天际征鸿等自然景象,以及桃杏花开、春去春回的时节变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词中“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一句,尤为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景,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愁绪,上片通过“雨恨云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但随即以“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转折,展现出江南美景的恒久魅力,下片则通过“桃杏依稀”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以“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一句,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春愁的无奈与留恋,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王禹偁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这首词可能是在他被贬期间所作,通过描绘江南春景和内心的愁绪,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向往,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