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黛娇蝉风调别,最动人、时时偷顾。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绮罗香·咏春雨

浅黛娇蝉风调别,最动人、时时偷顾。上一句是什么?

宋·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怜他、如薄雾笼花,似轻烟罩月。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故将别泪和雨,洒向孤窗啼处。

浅黛娇蝉风调别,最动人、时时偷顾,但无言、谁会凭阑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宋宁宗、理宗时期,一生未得显达,曾做过韩侂胄的堂吏,韩败,亦受牵连下狱,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使时,曾使金被留,此期间创作了一些词作,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作者简介

史达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以咏物词见长,其词风清新婉丽,善于捕捉并细腻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常寓身世之感于其中,他的作品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春雨带来寒冷欺凌着花朵,迷蒙的雾气困住了柳树,它悄悄地催来了春末,整日里天色阴沉,细雨绵绵,愁绪里想要飞舞却又停住,蝴蝶因花粉湿重而停留在西园,燕子因泥土润泽而飞回南浦,最怜爱的是春雨,它像薄雾笼罩花朵,又似轻烟笼罩明月。

惆怅的是那双鸳鸯没有飞来,幽静的台阶上一夜之间长出了青苔,因此将离别的泪水与春雨混合,洒向孤寂的窗前哭泣的地方。

春雨如浅黛般淡雅,如娇蝉般动人,风姿情调别具一格,最动人的是它时常偷偷回顾,但默默无言,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心意?即使能写出万种离愁别绪,又怎能将书信寄给远方的你呢?

释义

这首词以春雨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形态与情感,寄托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上片写春雨带来的寒冷、迷蒙,以及它对自然景物的影响;下片则通过“双鸳不到”、“别泪和雨”等意象,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惆怅,以及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浅黛娇蝉风调别,最动人、时时偷顾”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雨描绘得既淡雅又动人,富有生命力。

赏析

这首词以春雨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拟人化的手法,如“做冷欺花”、“将烟困柳”、“浅黛娇蝉”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形态与情感,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如“惊粉重、蝶宿西园”与“喜泥润、燕归南浦”的对比,以及“双鸳不到”与“别泪和雨”的象征,进一步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词人通过春雨这一载体,寄托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词中的“最怜他、如薄雾笼花,似轻烟罩月”和“浅黛娇蝉风调别,最动人、时时偷顾”等句,不仅描绘了春雨的美丽动人,更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留恋,而“但无言、谁会凭阑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等句,则直接抒发了词人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词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史达祖一生未得显达,曾做过韩侂胄的堂吏,韩败后亦受牵连下狱,这样的经历使得词人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孤独与无奈,而春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情感等方面的思考,词人在创作这首词时,可能正是借助春雨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春雨的淡雅与动人之处,也恰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相契合,使得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挚动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