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与赵明叔话旧
宋·苏轼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君应怪我,怪我来何暮,恰则小住,今岁花时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附加段落,含关键词“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政治上,他虽多次遭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点绛唇:
和谁一同坐在这明月清风之中呢?是我,赵明叔这位别驾一来,有歌唱就应当有和声,你还知道吗?你或许该怪我,怪我为何来得这么晚,刚好在这里小住,今年的花期已经过了。
鹧鸪天(含关键词段落):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围墙,蝉声乱鸣,枯草败叶铺满小池塘,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池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在乡村野外,古城墙的旁边,手拄藜杖我步履缓慢地转悠,已近斜阳,走在岭上像是走在雪地里,话语高亢清寒,却没有谁能够应答。
释义
“疑行岭上千秋雪”一句,以“疑”字表达了一种错觉,仿佛行走在岭上,看到的是千秋不化的积雪,实则可能是云雾缭绕或夕阳映照下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高远、清冷的意境。“语高寒、相应何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高远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人理解的苦闷。
赏析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与超脱,词中“疑行岭上千秋雪”一句,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也寓含了作者内心的清冷与孤寂,而“语高寒、相应何人”则直接抒发了作者无人理解的苦闷,与前面的自然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苏轼词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偏远之地,生活孤寂,心情抑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而“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这两句,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