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中杂诗

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全诗是什么?

朝代:南宋

作者:赵师秀

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

松风清昼水声寒,此间无物惹人喧。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言律诗,尤工锤炼字句,多写山水田园景色和个人隐逸生活感受,为唐诗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译文

自从那次在山中观棋,一局棋罢,斧柄已烂,回到尘世后,我便爱上了那悠扬的琴声,再也不愿听到棋盘上的落子之声,在这山中,松风在白昼里轻轻吹拂,溪水潺潺,带着寒意,这里没有任何喧嚣之物来打扰我的宁静。

释义

“一从柯烂归来后”引用了古代传说“王质烂柯”的典故,意指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爱弦声、不爱枰声”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松风清昼水声寒”描绘了山中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象。“此间无物惹人喧”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弦声”与“枰声”,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排斥,诗中“柯烂归来”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选择,而“松风清昼水声寒”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使诗人得以在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隐逸色彩。

创作背景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赵师秀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通过描绘山中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对比“弦声”与“枰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排斥,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