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记得佳人,当时怨别,盈腮泪粉行行”,这些句子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河传·柳拖金缕》,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河传·柳拖金缕》
宋·柳永
柳拖金缕,花弄香红,杏园初宴,歌舞筵前,当时共赏新声。
记得佳人,当时怨别,盈腮泪粉行行。
楚客登临,正是暮春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柳枝拖着金色的丝线,花朵摆弄着香红的色彩,在杏园初次设宴时,我们在歌舞筵席前共同欣赏新声,还记得那位佳人,在分别时满心怨恨,脸颊上泪水盈盈,泪痕像粉一样一行行地流下。
我这位漂泊在外的楚地客人,登上高处远望,正是暮春时节,稀疏的捣衣声在断断续续的残阳中回响,面对傍晚的景色,我伤感地怀念着远方的佳人,新愁旧恨接连不断。
我默默地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想到我们两地相隔,风情万种,却隔着万重烟水,雨停了,天空高远,我望断了那十二座翠绿的山峰,我默默地站立,谁能理解我登高远望的心意呢?即使我能写出万种离肠的诗句,又怎能将这份思念寄给远方的你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佳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传递情感的无奈,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赏析
柳永的这首《河传》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词中通过对柳、花、杏园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暮春氛围,为后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在回忆与佳人的离别时,词人通过“盈腮泪粉行行”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佳人的悲伤和不舍,词人还通过“楚客登临”、“对晚景、伤怀念远”等句子,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思念远方的孤独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远离亲人朋友的时期,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才得中进士,在漂泊异乡的日子里,他常常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词中的暮春景象也可能象征着词人晚年的凄凉和孤独,进一步加深了词的情感色彩。
虽然上述分析尽量贴近原词和柳永的创作背景,但由于历史久远和资料有限,部分解读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推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