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虽然直接包含“向来魂梦几曾真,休怨断、楼高不见”的句子并未直接出自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但此诗意境与所给关键词相近,可视为对关键词意境的一种诠释与延伸,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关键词的意境,构想一首符合辛弃疾风格的虚拟作品,并进行解析。)
虚拟作品:
鹧鸪天·梦断高楼
宋·辛弃疾(构想)
向来魂梦几曾真,月影空摇夜渐深,休怨断、楼高不见,云遮望眼泪沾襟。
情难舍,意难禁,孤灯独影对寒衾,空余回忆相思地,频倚阑干待晓音。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译文
(虚拟作品)
一直以来,梦中的情景又有几分是真实的呢?月光下,影子随风摇曳,夜色渐渐深沉,不要怨恨那高楼太高,以至于望不见远方,云雾遮蔽了视线,只能让泪水沾湿衣襟。
情感难以割舍,心意难以抑制,独自对着寒冷的被褥,只有孤灯相伴,空留下满地的回忆,在那相思之地,我频繁地倚靠在栏杆上,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主人公在夜晚高楼之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现实的无奈。“向来魂梦几曾真”表达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虚幻感,“休怨断、楼高不见”则是对无法看到远方亲人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词中“向来魂梦几曾真”一句,既表达了梦境的虚幻,又暗示了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而“休怨断、楼高不见”则是一种自我安慰,试图通过接受现实来减轻内心的痛苦,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构想)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辛弃疾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之时,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与亲人的分离,辛弃疾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思念,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也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虽然这是一首构想的作品,但它仍然能够反映出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