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与谁同坐
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窗低傍,倚槛窥纱语。
此地曾游,见伴人翁妪,今何许,凌波何在,惟有残英共寂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红杏散发出阵阵芳香,柳条轻垂,随风摇曳,仿佛在轻烟中袅袅飘动,水边的窗户低低地挨着,我倚靠在栏杆上,透过纱窗与人低语,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那时还见到过一对老夫妇,如今他们在哪里?那轻盈如凌波仙子般的女子又在哪里?只剩下凋零的花瓣与我共同品味这份寂寞。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色与回忆往昔,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红杏、绿柳、水窗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春日景象,但词人却在这美景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与孤独,因为那些曾经陪伴他的人都已经不在。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同时融入了词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上片通过红杏、绿柳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下片则通过回忆往昔,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思念,词中“凌波何在”一句,用典巧妙,既表达了词人对女子的思念,又增添了词作的意境之美,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苏轼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寂寞,词中的“此地曾游,见伴人翁妪”等句,可能暗指词人曾经在此地度过的快乐时光,而“今何许,凌波何在”等句,则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