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来识面知何处,应在颐斋诗卷中。的解释

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问来识面知何处,应在颐斋诗卷中。的解释

宋·陆游

云深林密路难通,

水阔山遥信未通。

问来识面知何处,

应在颐斋诗卷中。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云雾缭绕的深山密林之中道路难以通行,

水面宽阔山峦遥远书信也无法送达。

询问那隐士的踪迹该去哪里寻觅,

想必就藏在那颐斋的诗卷之中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找隐士未果的情景,通过“云深林密”和“水阔山遥”的描写,展现了隐士居住环境的幽静与偏远,诗人虽未能直接见到隐士,但推测其精神与才情定能在颐斋的诗卷中得以体现,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格和文学造诣的仰慕之情。

赏析

此诗以寻访隐士为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首句“云深林密路难通”既描绘了隐士居住环境的幽静,也暗示了寻找之路的艰难;次句“水阔山遥信未通”则进一步强调了通讯的困难,使得隐士的形象更加神秘莫测,后两句“问来识面知何处,应在颐斋诗卷中”则是诗人对隐士的想象与推测,认为隐士虽不可见,但其精神与才华定能在诗卷中流传,体现了诗人对隐士文化的向往与尊重。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仕途不顺之际,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他游历山水、探访隐士的过程中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隐士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