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收天气欲清明,犹有馀寒在粥饧。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二首·其一》,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雨收天气欲清明,犹有馀寒在粥饧。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春日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雨收天气欲清明,犹有馀寒在粥饧。

病躯只合归田里,乞与人间作散人。

(注:您提到的关键词“雨收天气欲清明,犹有馀寒在粥饧”出自该诗的第二联,但为便于整体理解,我列出了全诗,不过,分析将主要围绕您提供的这一联进行。)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译文

雨过天晴,天气即将变得清明,但粥中仍然带着一丝余寒,我这病弱的身躯只适合回归田园,向人间乞求做一个闲散的隐士。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春意渐浓但仍有寒意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赏析

“雨收天气欲清明”一句,以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象开篇,既点明了时节,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明朗与期待,而“犹有馀寒在粥饧”则通过生活中的细节,细腻地刻画出春寒料峭的感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真实,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在诗人看来,尽管外界环境在逐渐变好,但内心的“余寒”却难以消散,这种“余寒”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是对过往经历的深深怀念。

“病躯只合归田里,乞与人间作散人”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人以病躯自喻,暗示自己已无力再为世事所累,只愿回归田园,做一个闲散的隐士,这种选择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也是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一种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内外交困,诗人自己也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无奈,转而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春景和内心的感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