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廛避地本依刘,闻得更书始欲愁。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后两句为杜牧原诗中未直接连续出现的句子,但根据题目要求组合而成,以展现关键词“一廛避地本依刘,闻得更书始欲愁”,这两句在杜牧的其他作品中或有所散见或经后人整理时有所调整,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整体呈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散文也颇负盛名,尤其是《阿房宫赋》更是传世名篇。
译文
(针对组合后的四句进行翻译)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本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依靠刘兄避难,却听说又有书信来心中开始忧愁。
日暮时分东风里鸟儿啼叫满是哀怨,落花纷飞还似那坠楼的绿珠一般凄美。
释义
此诗前两句描绘了江南秋日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友人的思念,特别是“一廛避地本依刘,闻得更书始欲愁”两句,表达了诗人本想依靠友人(刘)避难,却因收到新的书信而心生忧虑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秋景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杜牧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绪,前两句以景起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情,将内心的愁绪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一廛避地本依刘,闻得更书始欲愁”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赖与信任,还透露出一种因未知而生的忧虑与不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牧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杜牧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所作,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排挤,因此他常常在诗歌中表达内心的苦闷与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中的“一廛避地本依刘”可能暗指他当时想要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依靠友人避难,而“闻得更书始欲愁”则可能反映了他在收到新的书信后内心的忧虑与不安,这种情感与杜牧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