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微服隐吴市,且可携筇访草堂。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隐逸

未成微服隐吴市,且可携筇访草堂。下一句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未成微服隐吴市,且可携筇访草堂。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香。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觅短章。

莫道此中天地小,壶中别有日月长。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其书法以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绘画则擅长兰竹,笔墨纵横,淋漓酣畅。

译文

尚未穿上平民的衣服隐居在吴地的市集,暂且可以手持竹杖去探访那简陋的草堂,竹影轻轻拂过台阶,尘埃似乎都静止不动,月光穿透深潭,潭水却未增添一丝香气,闲暇时在石上静观流水潺潺,兴致来时在花间寻觅诗句,不要说这里天地狭小,壶中自有另一番日月悠长。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景,通过“未成微服隐吴市”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且可携筇访草堂”则展现了实际行动——探访草堂,享受自然与宁静,诗中“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与超脱,寓意心灵的纯净与高远。“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觅短章”则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感悟,最后一句“莫道此中天地小,壶中别有日月长”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哲学性总结,强调精神世界的广阔与自由。

赏析

此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诗中“竹影”、“月光”、“流水”、“花间”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也寓意着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淡泊名利的心境,尤其是“月穿潭底水无香”一句,以月光穿透潭水却未增香气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物质世界的虚妄与精神世界的纯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创作背景

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文人志士多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郑板桥本人虽曾为官,但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最终因不满官场风气而辞官归隐,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