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灵隐寺
宋·苏轼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彷佛三生曾到此,楼钟重听一徘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清晨时分我走进了古老的灵隐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弯曲的小路通向了幽静深远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木繁茂幽深,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仿佛觉得前世就曾来过这里,再次听到楼上传来的钟声,我不禁驻足徘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灵隐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寺的幽静与禅意,前六句通过描绘清晨古寺的自然景色和禅房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彷佛三生曾到此”的感慨和“楼钟重听一徘徊”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灵隐寺的深厚情感和留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灵隐寺的幽静美景和禅意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古寺的自然景色和禅房环境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彷佛三生曾到此”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灵隐寺的深厚情感和留恋之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名句,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灵隐寺时所作,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古寺的幽静美景和禅意氛围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以及他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