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同觅牛羊路,濯足来分鸥鹭波。的解释

诗词原文

牧牛词

杖藜同觅牛羊路,濯足来分鸥鹭波。的解释

唐·李涉

黄犊前头草正肥,牧儿吹笛弄斜晖。

乱插蓬蒿当手杖,杖藜同觅牛羊路。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牛从背中过。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带月荷锄村径远,濯足来分鸥鹭波。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居梁园,后隐居庐山,宪宗元和年间曾任太子舍人及主客员外郎,后贬为峡州司仓参军,世称“李峡州”,后复任国子博士,世又称“李博士”,晚年寓居长安南郊,再迁国子司业,世称“李司业”,著有《李涉集》二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译文

黄牛犊前面的青草长得非常茂盛,放牛娃吹着笛子,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他随手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手杖,拄着手杖和伙伴们一同寻找牛羊回家的路,他们隔着河堤吹响树叶,回应着同伴的呼唤,还不时地挥动长鞭,发出三四声清脆的响声,牛背上的儿童自由自在地唱着歌,一群群牛羊从他们的身边经过,黄昏时分,他们回到家,吃饱饭后,不脱蓑衣就躺在月光下休息,有时,他们还会带着月光和锄头,走在村间的小路上,到河边洗脚,与鸥鹭分享那一池碧波。

释义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放牛娃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展现了他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杖藜同觅牛羊路,濯足来分鸥鹭波”两句,更是将放牛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人通过对放牛娃日常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纯真无邪、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杖藜同觅牛羊路”一句,表现了放牛娃们团结协作、共同寻找牛羊回家的路;“濯足来分鸥鹭波”一句,则表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人情味,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涉隐居庐山期间,在隐居生活中,李涉深入了解了田园生活的真谛,对放牛娃等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由、和谐生活的追求,在唐代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