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亭
唐·许浑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其二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山河千里地,孤城淮海尽东头。
其三
夜半船头风怒号,浪花如雪酒如油。
汴河东去无回浪,直到山阴古渡头。
其四
城下清淮百丈深,楼前明月冷镕金。
万人惆怅无归处,独上危楼泪满襟。
作者及朝代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作者简介
许浑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自幼好学,文思敏捷,大和六年(832年)登进士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职,大中三年(849年)复任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隐居润州丁卯桥,自号丁卯桥人,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译文
其四
城下的淮河清澈而深邃,足足有百丈之深;楼前的明月皎洁明亮,仿佛冷镕的金子一般闪耀,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满怀惆怅,找不到归去的路途;我独自登上高楼,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汴河亭畔的夜景,通过“清淮百丈深”和“明月冷镕金”的描写,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与冷寂,诗人以“万人惆怅无归处”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迷茫与无助,而“独上危楼泪满襟”则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汴河亭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首句“城下清淮百丈深”以“清淮”的深邃映衬出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次句“楼前明月冷镕金”则以“明月”的皎洁明亮与“冷镕金”的比喻,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与美丽,后两句“万人惆怅无归处,独上危楼泪满襟”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某个夜晚独自登上汴河亭,面对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通过描绘汴河亭畔的夜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伤,这种情感在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