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泮宫亭
唐·李商隐
灵光芜灭泮宫平,三百年中独此亭。
月色铺池凝不动,日华穿竹碎无声。
鱼游古沼涵清浅,鸟宿高枝送晚晴。
此地从来无俗客,只应容得谪仙行。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风格秾丽绮美,部分作品较为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灵光殿的遗迹已荒芜消失,泮宫也早已变得平坦无奇,在这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唯独这座亭子依然屹立,月光静静地洒在池塘上,仿佛凝固不动;日光穿透竹林,细碎地洒落,却悄无声息,鱼儿在古老的池塘中悠然游弋,清澈而浅浅;鸟儿栖息在高高的枝头,伴随着傍晚的晴朗天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凡俗之客,大概只有被贬谪的仙人才能配得上这里的清幽吧。
释义
此诗通过对泮宫亭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历经沧桑而依旧存在的独特风貌,以及周围自然景致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对比“灵光芜灭”与“独此亭存”,强调了亭子的坚韧与不朽,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赏析
本诗以“灵光芜灭泮宫平,三百年中独此亭”开篇,既点明了时间跨度,又突出了亭子的独特地位,为全诗奠定了怀古伤今的基调,中间两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泮宫亭周围环境的静谧与美好,月光、日光、鱼游、鸟宿,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富有诗意,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片净土的赞美与向往,认为这里只适合超凡脱俗之人,如被贬谪的仙人般存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李商隐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文人往往难以施展才华,李商隐本人也多次遭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或许在游览泮宫亭时,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怀古与超脱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泮宫亭的静谧与不朽,诗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