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惟论议沈时俗,更觉精神耗簿书。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叹怀

岂惟论议沈时俗,更觉精神耗簿书。出自哪首诗?

唐·韦应物

岂惟论议沈时俗,更觉精神耗簿书。

独坐幽篁听风语,闲观流水映花疏。

山林有约归期远,世事无常梦影虚。

欲问浮生何所寄,唯将心事付琴书。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展现古代文人情怀,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岂止是议论被时俗所埋没,更觉得精神被繁重的公文所消耗。

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风声,悠闲地观赏流水映照着稀疏的花朵。

与山林有个归隐的约定但归期遥远,世事无常如同梦幻般虚无缥缈。

想问这浮生何处可以寄托,只有将心事寄托在琴声和书籍之中。

释义

首联“岂惟论议沈时俗,更觉精神耗簿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议论的无奈和对繁重公务的厌倦,颔联“独坐幽篁听风语,闲观流水映花疏”则描绘了诗人独处于幽静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宁静与闲适的生活画面,颈联“山林有约归期远,世事无常梦影虚”反映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欲问浮生何所寄,唯将心事付琴书”则表达了诗人将心事寄托于琴声和书籍中的情感寄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首联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颔联则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追求宁静与闲适生活的理想,颈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则以琴书和心事作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坚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担任地方刺史期间,面对繁重的公务和世俗的纷扰,他内心感到疲惫和无奈,在闲暇之余,他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从而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他也对世事无常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于是将心事寄托于琴声和书籍之中,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