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正贵知音少,野处还于静节宜。的解释

诗词原文

山居

道家正贵知音少,野处还于静节宜。的解释

唐·韦应物

道家正贵知音少,野处还于静节宜。

林壑深藏人迹罕,松风清冽鸟声稀。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赋新诗。

莫道此中无乐事,心无挂碍即天机。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自然流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译文

道家真正珍贵的是知音难寻,隐居山野更适合保持清静的节操,山林深邃,人迹罕至,松风清凉,鸟鸣稀疏,闲暇时坐在石上观赏流水,兴致来时在花间吟咏新诗,不要说这里没有快乐的事,心中没有牵挂就是最大的天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首联指出道家思想珍贵之处在于知音难寻,隐居山野则能更好地保持清静的节操,颔联描绘了隐居环境的清幽宁静,人迹罕至的山林,清凉的松风,稀疏的鸟鸣,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颈联则写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观流水、赋新诗,充满了文人雅趣,尾联总结全诗,指出心中无挂碍便是最大的快乐,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超脱物欲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野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道家隐逸思想的认同和向往,诗中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使全诗充满了文人雅趣和道家思想的光辉。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曾经历过官场的纷争和世态的炎凉,晚年他逐渐对仕途失去兴趣,转而向往隐逸生活,这首诗便是在他隐居山林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道家隐逸思想的认同和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超脱尘世的情怀和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也可以领略到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艺术魅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