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初晴晓尚寒,土膏欲动未全乾。的释义

诗词原文

宿雨初晴晓尚寒,土膏欲动未全乾。的释义

《田园杂居·其二》

宋·范成大

宿雨初晴晓尚寒,土膏欲动未全乾。

云开日出山村路,草长莺飞二月天。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范成大在文学上成就显著,尤其擅长田园诗,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他还著有《石湖居士诗集》、《吴郡志》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经过一夜的细雨,清晨时分天空放晴,但空气中仍带着几分寒意,土地因雨水的滋润而显得松软,但尚未完全干燥,随着云开日出,山村的小路变得清晰可见,二月里草木茂盛,黄莺飞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宿雨初晴后的田园风光,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生机,首句“宿雨初晴晓尚寒”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次句“土膏欲动未全乾”则通过土地的状态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萌动,后两句“云开日出山村路,草长莺飞二月天”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村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色和春天的勃勃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宿雨初晴后的田园风光,诗人通过描绘天气、土地、山村和草木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幅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的画面,诗中“宿雨初晴”、“土膏欲动”等词语的运用,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还寓含了生命的萌动和希望的孕育,诗人以“云开日出”象征光明的到来,“草长莺飞”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田园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范成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田园生活中,他深入观察自然景色和农民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