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神物羞为不义屈,一去人间向千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注:“神物羞为不义屈,一去人间向千载”并非杜甫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融入,以展现一种对诸葛亮及其八阵图的敬仰与感慨。)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神物(指八阵图)羞于为不义之事屈服,一旦离去便人间千载难逢,天地间英雄的气概,历经千秋仍然令人敬畏。
释义
这首诗主要赞颂了诸葛亮的功绩和八阵图的神奇,首联概述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卓越贡献,颔联具体描绘了八阵图的坚固与神奇,颈联(含题目中的创意句)表达了八阵图及其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不为不义所屈,流传千古的敬仰之情,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了诸葛亮英雄气概的永恒影响。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诸葛亮的功绩和八阵图的神奇,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正义精神的追求,诗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一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勋和八阵图的传奇地位,而“神物羞为不义屈,一去人间向千载”则巧妙地融入了题目中的关键词,表达了八阵图及其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不为不义所屈,流传千古的敬仰之情,尾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展现了英雄气概的永恒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对三国历史的感慨和对诸葛亮英雄气概的敬仰有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和动荡,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正义精神的追求成为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八阵图的描绘,杜甫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正义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