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随多士贡王府,浪得虚名通紫宸。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谬得虚名

谬随多士贡王府,浪得虚名通紫宸。下一句是什么?

唐·罗隐

谬随多士贡王府,浪得虚名通紫宸。

自愧不如随会智,空思长揖二王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译文

错误地跟随众多士子一同进入王府,徒然获得了虚名而得以通达皇帝的居所(紫宸殿),我自知惭愧,比不上随会(春秋时晋国大夫,以智勇著称)的智慧,只能徒然地想着向两位君王(指唐昭宗和唐哀帝)长揖行礼,表达我的忠诚和无奈。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罗隐对自己仕途不顺、徒有虚名的感慨,首句“谬随多士贡王府”指他错误地跟随众多士子一同进入王府,这里的“谬”字表达了他的自嘲和无奈;次句“浪得虚名通紫宸”则进一步说明他虽得以通达皇帝的居所,但这一切都是徒有虚名,没有实质性的成就,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自嘲,表达了他对自己才智不足的惭愧和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罗隐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通过“谬”和“浪”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通过对比随会的智勇和自己的无能,进一步突出了他的自嘲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罗隐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背景下,他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深感沮丧和无奈,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自嘲和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晚唐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罗隐的这首诗无疑是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