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哀王孙
唐·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剽悍知无礼,行夺胡王天骄子。
胡兵辗作雷霆声,乌雀无声昼夜惊。
汉家社稷变王氏,张禹虚蒙师保恩。
岂闻汉家天子今愁苦,徒见胡兵泪沾襟。
贵戚诸侯尽戎服,金戈铁马从如云。
幽燕巫峡长巴水,秦塞洮岷绝塞尘。
蜀汉江山天下雄,当时岂得守关门。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荻金陵气已分。
六国曾闻五败亡,关山四塞何愁尔。
晋武隋文岂不知,元凯良平恨不早。
逐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故篱。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官知我此,岁晚问归期。
昨闻府兵制,天子忧边陲。
绝塞移大宛,离宫畜騊駼。
富国强兵战必胜,攻取何须藉人力。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皇孙不死燕啄柏,汉寝犹存龙卧石。
二京荡荡人烟绝,三川茫茫草木迷。
宗庙焚为灰烬烬,乾坤日夜浮阴霪。
郊原空阔无行路,村巷萧条多闭门。
豺狼成道行荆榛,战骨纵横满郊原。
胡风夜度雁门山,苍皇别妻惊散关。
生逢尧舜君不忍,去入西山学神仙。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此段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汉家的江山已经改姓了王,张禹(西汉末年的大臣)白白地承受了师保的恩宠(却未能阻止王莽篡位),哪里还听说汉家的天子现在正愁苦,只看见胡人的军队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汉家社稷变王氏”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家的江山被王氏(王莽)所夺。“张禹虚蒙师保恩”则是指张禹作为汉成帝的老师,虽然受到尊宠,却未能阻止王莽的篡权行为,故言其“虚蒙师保恩”。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安史之乱及之后唐朝社会动荡的深刻描绘,汉家社稷变王氏,张禹虚蒙师保恩”两句,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篡位的忧虑和愤慨,通过对比汉末王莽篡权和唐朝的现状,杜甫暗示了唐朝也面临着类似的危机,对朝廷的忠臣未能有效阻止这一趋势表示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外有强敌侵扰,内有权臣当道,杜甫身处这样的时代,深感国家命运多舛,人民疾苦深重,于是写下了这首长诗,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中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现实描绘,展现了唐朝末年社会的种种乱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