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称车。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当前折槛色不变,命在顷刻谁扳援?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但其作品往往寓意深远,内容复杂,艺术上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佳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咏叹,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哪里一定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辆车上才称得上镶有珍珠呢?
运气不佳时,金子也会变成铁;时来运转的时候,铁也会变成金子。
就像汉代的朱云,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畏惧,面不改色;但当生命危在旦夕时,又有谁能来援手相救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勤俭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奢华之风,通过“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的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最后两句则以汉代朱云为例,赞扬了他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的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即使像朱云这样的忠臣,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也难以得到援手的残酷现实。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规律和人生哲理,在内容上,它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既有对勤俭美德的颂扬,也有对奢华之风的批判;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忠臣难遇明君的叹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和愤慨,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并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他也通过这首诗来批判奢华之风、颂扬勤俭美德,并呼吁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在这首诗中,“当前折槛色不变,命在顷刻谁扳援?”两句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表达了朱云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的勇气和对忠臣难遇明君的叹息,也反映了李商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担忧,这两句诗以其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整首诗的亮点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