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坳堂仍滞三年蛰,寥廓方看万里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穿着白色苎麻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春天的蚕啃食桑叶的声音回响在回廊里,仿佛自己即将跨越禹门,如桃花浪般奔涌向前,仿佛月宫里桂花飘香,是登科高中的吉兆,未来的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此次赶考携带书剑上路,茫茫的征程又在前方,虽然在小屋里学习了三年,但正是为了今天能够大展宏图,在广阔天地间如鲲鹏展翅高飞。
释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送廓之(人名)去秋试而作,词中通过描绘考试场景、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考试的鼓励和美好祝愿,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
赏析
“坳堂仍滞三年蛰,寥廓方看万里飞”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前一句“坳堂仍滞三年蛰”用《庄子·逍遥游》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的典故,比喻廓之在书房里苦读了三年,就像水浅而舟大一样,未能施展才华,后一句“寥廓方看万里飞”则是对廓之未来的展望,希望他能够像鲲鹏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廓之的鼓励和期望,也体现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辛弃疾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人,他深知科举考试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当他得知廓之即将参加秋试时,便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对他的鼓励和祝愿,这首词也反映了辛弃疾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他希望廓之能够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