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相见已相知,自许闻弦可识微。的解释

诗词原文

知音

未曾相见已相知,自许闻弦可识微。的解释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未曾相见已相知,自许闻弦可识微。

山水迢迢音信杳,海天凭尺寄心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中写过此诗,但李中是唐代一位较有名气的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故以此作为假设背景。)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擅长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李中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虽然我们还未曾谋面,但心中早已相知相惜;

我自信能够仅凭琴音,就能洞察你内心的细微情感。

山水迢迢,音信难通,我们的距离如此遥远;

但即便如此,我仍愿借尺素之书,寄托我对你深深的期许。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知音的深切思念和期待,首句“未曾相见已相知”描绘了诗人与知音之间虽未谋面但心灵相通的深厚情谊;次句“自许闻弦可识微”则展现了诗人对知音的深刻理解,认为仅凭琴音就能洞察其内心世界,后两句则通过“山水迢迢音信杳”和“海天凭尺寄心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知音之间距离虽远,但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深情厚谊,首联和颔联通过“未曾相见”与“自许闻弦”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知音之间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山水迢迢”与“海天凭尺”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知音的思念和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积淀。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远离亲朋好友,在孤独与寂寞中,他更加怀念那些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以表达对知音的深切思念和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李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的独特情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