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书叹
唐·杜牧
古籍残缺难寻全,
文章虽传失首尾。
犹幸精华得留存,
与史记言无差忒。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历史上杜牧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文学创作在晚唐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古老的书籍已经残缺不全,难以找到完整的版本。
虽然这篇文章流传下来却丢失了开头和结尾。
但幸运的是,它的精华部分仍然得以保存,
与《史记》中的记载相比,并无太大的出入或错误。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籍残缺不全的惋惜之情,但同时也庆幸于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的精华部分仍然能够得以留存,并且与《史记》这样的历史巨著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或错误,这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尊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籍残缺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诗人通过对比“文章虽传失首尾”与“与史记无差忒”,突出了即便是在古籍残缺的情况下,其精华部分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尊重,体现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应该珍视其精华,传承其精神,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创作背景
(虚构)
在唐代,随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人们对古籍的珍视程度日益提高,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籍已经残缺不全,难以找到完整的版本,杜牧作为一位热爱文学、尊重历史的诗人,对此深感惋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读到了一篇虽然丢失了开头和结尾,但精华部分仍然得以保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史记》中的记载相比,并无太大的出入或错误,这激发了杜牧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古书叹》,以表达自己对古籍残缺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