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吏隐人不知,且濯君缨洗君耳。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题大庾岭北驿

此中吏隐人不知,且濯君缨洗君耳。全诗是什么?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此中吏隐人不知,且濯君缨洗君耳。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唐睿宗立,流钦州,赐死于桂林,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为初唐体格新变的主要人物之一。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行程却与众不同,直到如今还没有回归的日期。

江面静谧潮水初落,暮色朦胧林间瘴气聚拢。

在这大庾岭中做官的人(我)无人知晓,不如洗尽我头上的缨帽,洗清我耳朵中的污垢,逍遥自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庾岭的荒凉景象和诗人的孤独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此中吏隐人不知,且濯君缨洗君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污浊的厌倦和对清高自守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大庾岭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两句,以静衬动,以昏衬明,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而“此中吏隐人不知,且濯君缨洗君耳”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污浊的厌倦和对清高自守的追求,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谪途中所作,当时,他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而被贬为泷州参军,途中经过大庾岭,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充满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清高自守的追求和对官场污浊的厌倦,这种情感在唐代士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士人的无奈与挣扎。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