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钟一石亦不惮,三时力农空自惊。的解释

诗词原文

悯农

十钟一石亦不惮,三时力农空自惊。的解释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十钟一石亦不惮,三时力农空自惊。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注:“十钟一石亦不惮,三时力农空自惊”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绅广为人知的《悯农二首》,可能是后人附会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们构想为李绅另一首佚失或较少为人知的作品中的句子,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疾苦著称,尤其是《悯农》系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构想中的两句)“即便是十钟粮食换一石(古代容量单位,形容产量低),农民也不畏惧辛劳;一年四季(三时,泛指农忙时节)辛勤劳作,到头来却只能空自惊讶于生活的艰辛。”

释义

这两句诗深刻描绘了农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耕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付出与所得极不相称的深切同情。“十钟一石”夸张地表现了农作物产量之低,“亦不惮”展现了农民的坚韧不拔,“三时力农”强调了农民终年无休的辛劳,“空自惊”则流露出农民对现状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农民艰辛生活的画面,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通过对比农民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收获的微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诗句中的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构想中,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绅深入民间、了解农民生活之后,唐朝中期,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李绅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虽然“十钟一石亦不惮,三时力农空自惊”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悯农二首》,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与主题与《悯农》系列一脉相承,都是李绅关注民生、批判现实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