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输稻如输金,始信种田虚种黍。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悯农词

岂知输稻如输金,始信种田虚种黍。下一句是什么?

唐·韦庄

春蚕成茧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岂知输稻如输金,始信种田虚种黍。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多抒发离愁别绪和个人感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春蚕吐丝直到丝尽才停止,蜡烛要燃成灰烬时,那蜡泪才会干涸,哪里知道交纳稻谷就像交纳黄金一样沉重,这才相信种田其实是在白白地种植黍子(意指收成难以抵偿赋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的形象,比喻农民辛勤劳动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后两句直接点出主题,农民辛苦种植的稻谷,在交纳沉重的赋税后,几乎所剩无几,仿佛种田只是徒劳无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赏析

韦庄的这首《悯农词》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前两句通过春蚕和蜡烛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无私奉献、直至耗尽自我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深刻揭示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揭露了农民在沉重赋税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生凋敝的时代,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群体,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韦庄亲眼目睹了农民在沉重赋税和战乱中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和愤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悯农词》,以表达自己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体现了韦庄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