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亭吟
唐·韦应物
淮水东流千万年,此亭方与淮共传。
风帆夜泊烟波上,月色宵分古岸边。
灯火逢桥人语闹,渔歌入浦酒旗悬。
登临不用伤离别,看取淮山万点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常蕴含着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
译文
淮水向东流淌了千万年,这座亭子才与淮水一同流传至今,夜晚,风帆停泊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月光照亮了古老的河岸,桥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渔歌飘荡在入海口,酒旗随风飘扬,登上这座亭子,不必为离别而伤感,看那淮山之上,万点云烟缭绕,美景无限。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淮水与亭子的悠久历史,以及夜晚淮河畔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离别的豁达态度,诗中“淮水东流千万年”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此亭方与淮共传”则突出了亭子与淮水的紧密联系,后四句则通过具体的夜景描写,展现了淮河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诗人面对离别时的超然心境。
赏析
韦应物的《淮亭吟》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诗中“淮水东流千万年”一句,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此亭方与淮共传”则赋予了亭子以历史感和文化价值,使其与淮水一同成为永恒的记忆,后四句通过细腻的夜景描写,不仅展现了淮河的美丽与繁华,也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离别时的豁达与超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创作《淮亭吟》时,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面对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离别,诗人选择到淮河之畔寻找心灵的慰藉,在淮亭之上,他俯瞰着东流的淮水,感受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淮河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