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水亭风月
唐·白居易
作亭正得山水胜,登临更值风月好。
松声竹色共清幽,水色山光相照耀。
夜深人静独徘徊,明月清风自相待。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天上几回寻。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建造亭子正好位于山水美景的绝佳之处,登临此地更恰逢风月美好的时刻,松树与竹子共同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水色与山光相互映照,分外耀眼,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在此徘徊,明月与清风仿佛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我,这样的景色与情感,在人间与天上又能找到几处呢?我曾多次寻觅,却难得一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在山水间建造的一座亭子,并在此欣赏风月美景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松声、竹色、水色、山光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亭子的清幽与美丽,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徘徊、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诗人感叹此景此情难得一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山水间的美景与诗人的愉悦心情,诗中通过“作亭正得山水胜,登临更值风月好”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与热爱,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来烘托氛围,如“松声竹色共清幽,水色山光相照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还通过“夜深人静独徘徊,明月清风自相待”等句,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寻求自然慰藉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深情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白居易对自然美景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创作出了这首描绘山水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他在孤独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崇尚隐逸的文化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