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望远
唐·王之涣
故倚高楼望行色,南山不见使人愁。
心随明月到天涯,满目云山空自留。
(注:“故倚高楼望行色,南山不见使人愁”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之涣的现存任何一首完整诗作,而是根据王之涣的风格和意境进行创作的模拟诗句,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一首假设的“登楼望远”诗的一部分,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诗作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尤其以《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被誉为“边塞诗人”之一,王之涣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特地登上高楼眺望远行的景色,却看不见那心中的南山,这让我感到无比忧愁,我的心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天边,但眼前满目的云山却只能独自停留,无法随我而去。
释义
“故倚高楼望行色”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远方景象的深切关注。“南山不见使人愁”则直接抒发了因未能见到心中所念之山而产生的愁绪,这里的“南山”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某种理想或寄托。
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前两句以“故倚”和“不见”为关键词,构建了一个充满期待却又失望的情感框架,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心随明月到天涯”的浪漫想象,与“满目云山空自留”的现实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愁绪和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之涣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模拟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王之涣在某个时期的心境,唐代诗人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王之涣作为边塞诗人,其作品中常蕴含着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家国情怀的深情抒发,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虽然“故倚高楼望行色,南山不见使人愁”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之涣的现存诗作,但将其构想为一首假设的“登楼望远”诗的一部分,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仍然能够展现出王之涣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