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骑夜入烧回中,烽火朝传过陇上。的解释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游骑夜入烧回中,烽火朝传过陇上。的解释

秦妇吟

唐·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

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忍说!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

斜倚朱门看雪中,飞琼似玉相携舞。

岁暮穷阴凝霜雪,谁家流萤照窗牖?

罗纬翠被郁金香,夜帐灯花笑相守。

今朝二月春风起,塞外寒云犹未起。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旋围雁字回文锦,暗送鸡声别恨关。

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苦。

万里长城空自许,竟把黄金买画图。

昨夜潼关逢太岁,火急连营尽拔回。

游骑夜入烧回中,烽火朝传过陇上。

一从陷贼经三载,不觉胡尘暗海角。

关河渐远苍茫外,岩穴何藏窈窕身?

秦川渺渺楚天长,秋色萧萧愁杀妾。

搔头欲问塞鸿飞,但有东流渭水泪。

空携旧物望秦关,岂知身是关外人!

玉箸夜垂流塞月,金钗晓拂别宫云。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闺人数寄书。

胡天夜夜霜如霰,汉地日日风似刀。

塞鸿一声来远塞,征客三秋渡辽水。

漠漠黄沙风暗天,荒荒白草露沾衣。

寒灯忽闪孤梦破,冷月低照一魂飞。

妾身幸得生还里,遂使时人知别离。

为报空闺愁寂女,休将心事付鸣笳。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部分译文,因全诗较长,仅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

昨夜潼关遭遇敌军,火急之下连营都被撤回。

游骑在夜晚悄悄进入并烧毁了回中,烽火在早晨迅速传递过陇山之上。

……

释义

“游骑夜入烧回中,烽火朝传过陇上”描述了敌军游骑在夜晚潜入并烧毁了回中(地名),而烽火台则在早晨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递过陇山,形容战事紧急,信息传递迅速。

赏析

《秦妇吟》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一位秦地妇女的口吻,叙述了战乱给她带来的苦难和不幸,诗中“游骑夜入烧回中,烽火朝传过陇上”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时期敌军的狡猾和军事行动的迅速,以及烽火传递信息的紧迫性,为全诗增添了紧张的气氛,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创作背景

《秦妇吟》创作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前后,当时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韦庄因应试正留在城中,目睹了这场大动乱,在黄巢军攻入长安时,他逃到洛阳,第二年写了长诗《秦妇吟》,此诗借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秦地妇女的口吻,叙述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官兵们溃逃南去的经过,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韦庄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这首诗在叙事和抒情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