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武偃成语的解释为:文治已实行,武事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也指用文教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宁服顺,同时武备休整,不兴战事,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1、文修武偃的拼音:
wén xiū wǔ yǎn
2、文修武偃的释义:
“文修”意指通过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来提升自我;“武偃”则指停止武事,即不再进行战争或军事行动,整体而言,“文修武偃”形容国家太平,既重视文化教育又停止战乱,社会和谐安定的景象。
3、文修武偃的出处:
此成语出自《尚书·武成》,原文为“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意指周武王战胜商朝后,停止军事行动,转而致力于文化教育和社会建设。
4、文修武偃的例句:
在当今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国家大力推行“文修武偃”的政策,既注重科技文化的进步,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5、文修武偃的成语用法:
作为形容词短语,通常用于描述国家或社会的和平稳定状态,强调文化繁荣与军事冲突的减少或停止。
6、文修武偃的示例:
历史上,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就是一个典型的“文修武偃”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边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7、文修武偃的近义词:
- 文治武功:指通过文化和教育来治理国家,同时保持军事上的强大。
- 修文偃武:与“文修武偃”意思相近,强调停止战争,注重文化教育。
8、文修武偃的反义词:
-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不务正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 穷兵黩武:指过度使用武力,滥用军力,导致国家资源枯竭,社会动荡。
虽然“文修武偃”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