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盱眙行

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

岂是人间争长短,那知天上占高明。

老来畏事不归去,强半此生缘宦情。

病后辞家犹未得,夜闻横笛向江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淮南地区过去流行着于遮舞,隋朝的风俗如今传唱着水调歌声。

这哪里是在人间争强斗胜,又怎知天上也有高低分明。

年老之后害怕惹事不愿归去,大半生都因仕途情感所牵绊。

病后想要辞别家乡却还未成行,夜晚听到横笛声伴着江水声。

释义

首句“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描绘了淮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从古代的于遮舞到隋朝的水调歌,反映了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次句“岂是人间争长短,那知天上占高明”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纷争的厌倦和对天命的无奈,后两句“老来畏事不归去,强半此生缘宦情,病后辞家犹未得,夜闻横笛向江声”则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仕途牵绊、归乡不得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淮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仕途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为引子,为全诗奠定了怀古伤今的基调,次句则通过对比人间与天上的不同,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后两句则通过具体描绘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将诗人的无奈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担任盱眙县令期间所作,盱眙位于淮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韦应物在任期间,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自身的仕途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淮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仕途和命运的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