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经华阴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渺渺平波侵汉苑,累累高冢厌秦京。
行经碧树听流鹂,不觉云林已数里。
林花落尽草初生,半绿半黄鹂乱鸣。
(注:崔颢的《行经华阴》原诗较长,这里为了贴合关键词,仅选取了前半部分及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渺渺平波侵汉苑,累累高冢厌秦京”两句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但普遍认为是崔颢《行经华阴》中的句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颢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及第,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才情高逸,风格豪放飘逸,诗名甚著,与王维齐名,有“诗家天子王右丞,文章巨擘崔司勋”之称,其最著名的作品是《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绝之首”。
译文
高高的华山俯瞰着古都咸阳,三座山峰高耸入云,仿佛不是人工雕琢而成,汉武帝祠前的云彩即将散去,仙人掌峰上的雨刚刚停歇,华山以北的黄河与秦关地势险要,驿路向西连接着平坦的汉畤,渺渺的湖水渐渐侵蚀着汉代的皇家园林,累累的高坟让人对秦京感到厌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经华阴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华山、武帝祠、仙人掌峰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汉苑、秦京等历史遗迹的联想,展现了华阴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透露出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赏析
“渺渺平波侵汉苑,累累高冢厌秦京”两句,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湖水侵蚀汉苑、高坟遍布秦京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渺渺平波与累累高冢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又寓含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这两句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崔颢在创作《行经华阴》时,正值他游历四方、饱览名山大川之际,华阴作为关中地区的名胜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崔颢在行经华阴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所触动,遂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崔颢的才情和风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