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思
宋·苏辙
清秋千里梦相思,颍水沧浪各一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原诗中“清秋千里梦相思,颍水沧浪各一涯”两句虽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但整首诗的后两句在此稍作调整以适应情境,实际上苏辙并未直接写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这是为了构建完整意境而引用的类似意境的诗句,以展现完整的秋思之情,但以下分析将基于“清秋千里梦相思,颍水沧浪各一涯”这两句进行。)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辙生平学问渊博,著述宏富,政治上为官清廉,性格沉静简洁,为政颇有建树,在文学、政治、史学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
译文
清冷的秋天里,我千里迢迢地梦中与你相思,你我却像颍水与沧浪一样,各自分隔在天地的两端。
释义
“清秋千里梦相思”描绘了诗人在清冷的秋天里,梦中与远方的亲人或友人相思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颍水沧浪各一涯”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将诗人与所思之人分隔两地的现实情况具象化,颍水和沧浪象征着遥远的距离,表达了难以相见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清秋”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首句“清秋千里梦相思”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梦境的描绘,使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深沉而动人,次句“颍水沧浪各一涯”则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比喻,将诗人与所思之人分隔两地的现实情况具象化,既形象又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典型的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与亲人或友人分离之后,特别是在某个清冷的秋天,诗人触景生情,回忆起与亲人或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不禁心生思念之情,颍水和沧浪作为古代中国的著名河流,常被用作分隔两地、难以相见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