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泥头角
宋·释绍嵩
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云开日出千峰秀,水落溪穷万壑流。
老去功名空自惜,年来人事不胜愁。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路秋。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及禅意生活,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僧侣生活的淡泊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怎能用泥土塑造出头角峥嵘的模样,就妄图代替上天治理天下的法则呢?云开日出时,千峰秀丽如画;水落溪穷处,万壑奔流不息,年老体衰,对于曾经的功名只能空自惋惜;近年来,人间世事让人不胜其烦,何时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享受月满松风、秋意盎然的宁静生活呢?
释义
“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两句,以泥土塑造的头角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妄图担当重任的人,强调治理天下需要真正的智慧和才能,而非表面的虚华。“云开日出千峰秀,水落溪穷万壑流”则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寓意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自然之美始终存在。“老去功名空自惜,年来人事不胜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功名的怀念和对现实人事的无奈。“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路秋”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泥土塑造的头角为引子,巧妙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妄图担当重任的人,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诗人转而抒发自己对过往功名的怀念和对现实人事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以归隐生活的向往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讽刺意味,又有抒情色彩,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僧侣生活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着超脱的看法,但同时也不免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躁,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释绍嵩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自然景色描绘也反映了释绍嵩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体现了其作为僧侣的淡泊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