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使人行易迷,君虽吏隐归何时。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行

山海使人行易迷,君虽吏隐归何时。上一句是什么?

唐·韦应物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山海使人行易迷,君虽吏隐归何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思,他的诗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情怀。

译文

山野间的老人思念着放牧的孩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野鸡鸣叫,麦苗茁壮成长,蚕儿即将入眠,桑叶已显稀疏,农夫扛着锄头归来,彼此相见,亲切交谈,依依不舍,此情此景,让我羡慕不已,不禁怅然吟咏起《式微》之诗,山海的广阔让人容易迷失方向,你虽然身居官职却向往隐居生活,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归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几句通过野老、牧童、雉雊、麦苗、蚕眠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山海使人行易迷,君虽吏隐归何时”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期盼,也隐含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迷茫与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热爱,通过对比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官场的纷扰,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特别是“山海使人行易迷”一句,不仅是对友人归期的疑问,也是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担任地方官职期间,面对官场的复杂与纷扰,他内心更加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可能也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归隐,这促使诗人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韦应物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